“铃铃,铃铃……”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一辆老旧的二八式自行车由远及近。
“周科长,听着车铃声就知道是您!当交警快十年了,来来往往豪车见着不少,可是这每天骑自行车打我这过的,咱丹阳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交警小蒋大老远就向周亮行起了注目礼。原来,这位年过半百不论晴雨蹬着旧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中年人,就是丹阳地税局税政科科长周亮。在税务岗位辛勤耕耘的三十多年里,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是他如影随行的老伙计。
“三十七年108040公里”
骑行在地税事业的征程中
“那年我刚刚调任丹阳地税,第二天就被通知参加电视台‘行风热线’栏目,要带个业务尖子解答纳税人提问,所有人都对我说带‘周亮’!”丹阳地税局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山鹏边看着周亮写的政策解读文件,边回忆起刚上任时与周亮的“初次交锋”,“上节目前,我和周亮交流了几次,心里并不踏实。他太不善言语了,可以说没有任何‘公关’能力!”然而,周亮第二天在节目中的表现让田局长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40分钟12个热线咨询,从房屋买卖税款征收到土地增值税实务案例,从最新优惠减免政策到纳税服务规范解读,周亮回答的有理有据且全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原来这位不擅人际交流的周科长在税务领域却足足担得起“政策发言人”的角色。
“这个政策是今年3月份刚刚出台的,其中第三节第一条……”周六的下午,丹阳地税空荡荡的大楼里电话的交流声格外清晰。此时的周亮正坐在办公桌前一边研究政策,一边回答着时不时响起的电话。原来,大家都知道,在周亮的时间安排表里没有休息日,即便周末遇到政策难题,直接打“税政科热线”就能解决!
周亮的一言一行,不断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每天骑车往返于家和单位,每周骑车往返于纳税人学堂和流动课堂,我们算过,周科三十七年的自行车骑行距离足足有108040公里,可以绕地球2.6圈了!”一提起自己心中万分倾慕的周科长,年轻公务员王新艳比什么都来劲,“周科让我看到,业务好不是天生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结果,是他和他的老伙计一同奋斗出来的!”确实,对待税务工作,周亮有一份仪式感一般的郑重。工作三十余载,对自身业务素养从未放松。1989年,南京大学首次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科目,周亮主动报名参加,成为镇江市该专业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2004年,一次性通过全部5门考试科目,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工作三十余载,先后20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1次荣立三等功。
“我们都换大奔了,您怎么还骑车呐”
骑车送政策被疑“哭穷”
任外界如何侵扰,始终守住内心一汪清泉,是周亮对待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早在2014年,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税务系统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身为税政科科长的周亮义不容辞担起任政策宣传员,工作之余便骑着他的“老伙计”下乡给企业解读政策。和他如影随形的这辆“永久牌”自行车于周亮本人而言,是熟悉而实用的交通工具。可在身家不俗的企业老板眼里,却产生了其他想法,“周科长,这么远的路您还亲自过来讲解抵扣政策,太不容易了!这点心意您收下,镇上路不好,这年头我们都换大奔了,您可别再骑着那破车了!”丹阳导墅镇某物流企业张总心里琢磨着,地税局大科长服务企业还骑着车这么寒酸,不就是在暗示着要我送点礼么!他立马递上一个黄色信封:“周科长,您收着,以后我们单位减免税的事呀,您多挂心!”不曾想,张总自作聪明的一点“小意思”让不不善言辞的周亮着实上了火,“啪”的一声把信封摔在了桌上,出门便蹬上车离开了。张总当下便楞在办公桌前红了脸,自此之后,只要和别人提到税务系统,提到周亮,他都赞不绝口:“不忘初心呐!我要为‘永久车’和‘永久车’的主人点赞!”
对于周亮的秉性,永远是母亲最有发言权:“早年风气不好,周亮每次下企业都有老板往他包里塞烟,他一边拒绝一边犯愁。后来,想出个好办法,把每次查账带的公文包换成了小小的手拿包,企业老板看没处塞烟,也就放弃了!”
在周亮心里,从穿上税务制服的那天起,就默默告诉自己:不论身处什么职位,党都已经给了工作报酬,绝不再要其他报酬。
“叔叔,听到车铃声我就赶忙出来迎你啦”
雪地里深深浅浅的车辙是周亮不变的守候
三十多年间,像周亮一样中产阶级的交通工具早已实现了从自行车到电瓶车再到私家车的过渡。而周亮与他“老伙计”数十年的相伴坚守,确实像所有人猜测的一样,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2007年的农历新年,鹅毛般的大雪压弯了丹阳皇塘镇南建村里小树的枝丫,雪地里细细的自行车辙通向了小路边的一幢平房。“铃铃铃”铃声传来,平房里探出一个机灵的脑袋,“周叔叔和刘阿姨来看我咯!”此时的周亮搓着被冻红了的双手,夫人刘丹从自行车上拿下崭新的、塞得鼓鼓的书包,立马装满了各种学习用具和资料,“李强,周叔叔和刘阿姨来看你了!给,新年礼物!下学期背新书包!”一旁李强的父母看着这一幕,眼中再次噙满了泪水:“零三年的时候,周先生和他夫人在报纸上看到了我家小强的助学申请,就主动联系了我们。从此呀,再没为小强的学费和生活费犯过愁,一转眼孩子都初二了,我们一家人都得感谢他!”此时,李强的小屋中一家“五口”正其乐融融地拉着家常,屋里崭新的书桌和小木床,墙上的学习计划表、运动安排表,床头的中华传统文化书籍,衣柜里的一双手织棉拖鞋……都是周亮夫妇的用心之处。
周夫人刘丹提到丈夫时,语气里总是透着骄傲:“每天骑6公里上下班,手机用了五六年也不肯换,也许别人会觉得他是‘土老帽’,可我知道他是想用省下的钱去帮助更多的人呀!”据了解,周亮和夫人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多年,每个月都骑着他的旧车上门送学费,多年来夫妇二人花在助学上的资金近8万元,如今两个孩子都已顺利大学毕业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不仅如此,周亮夫妇意识到想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不断用自己的精神感动身边人,每月去丹阳市第三中学开设“国学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众筹80万元建立“素满香”素菜馆,让更多的善心人作为义工来到素菜馆工作,用赚到的钱去资助更多的孩子们……
深秋的傍晚,周亮刚看望完父母准备离开,83岁的老父亲急急匆匆地叫下儿子:“给你买了副手套,天冷,别冻着!路上车多,注意安全!”接过手套的周亮,不禁为年迈父亲的这份关心红了眼。下楼,开锁,只见他飞身轻快地跨上车,疾蹬几步远去了。车如其人,这辆旧车一路载来的正是周亮始终不被沾染的初心。